村企抱团 兴产富农——奇台县吉布库镇建立“龙头企业+合作社+农户+基地”模式推进乡村振兴纪实
本报记者 王薇
绿油油的麦田,一株接一株,一片连一片,仿佛翠绿色的海洋。微风拂过,麦苗肩靠着肩,背靠着背,在风中欢快成长。村民的身影在田野间时隐时现,不时有歌声飘来……
5月20日,自奇台县城向南驱车32公里,驶入奇台县吉布库镇的乡间道路,一幅初夏美景映入眼帘。
吉布库镇农业资源丰富,总耕地面积26.8万亩,有天然草场70.8万亩、9个行政村、4722户14596人,村民以从事种植业、养殖业为主,土地流转率达98%。
2021年,吉布库镇按照“粮头食尾”“农头工尾”要求,引进新疆水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,打造“龙头企业+合作社+农户+基地”模式,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,激发振兴发展活力。
股份合作,共享发展成果
记者看到田野里,三五台农机正加紧作业。而本该忙种地的农民,却正计划着进城务工。
“土地流转让我有了一份实实在在的收入,我打算离地再就业,寻找更多增收的门路。”吉布库镇上堡子村村民马玉成说。
去年7月,新疆水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出资1.02亿元、占股51%,吉布库镇8个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及亿昇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以26.8万亩土地经营权评估值0.98亿元入股,占股49%,成立奇台水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水发农业),开展生产种植、加工流通、品牌营销等全流程合作。
股份合作是龙头企业联农带农的模式之一,即龙头企业吸纳农户或村集体以土地经营权、劳动力以及自有资金等入股,让农民获得分红收入。
“吉布库镇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,在全疆是首例。”奇台县委常委、宣传部部长、吉布库镇党委书记白生春介绍,“我们利用龙头企业的资金、深加工和市场渠道优势,结合专业合作社的土地、劳动力和组织生产优势,全力推动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。”
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,去年,水发农业与吉布库镇签订26.8万亩土地流转合同,规划建设10万亩小麦、玉米制种基地,以及生态畜牧养殖产业园,加快乡村振兴步伐。
奇台水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蔡星光说:“我们通过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,推动‘小户’变‘大户’、‘小田’变‘大田’,目前已流转土地近15万亩,主要种植小麦、玉米、打瓜、油葵、红花等农作物,以发展特色产业推动经济发展。”
村企协同,共促村民增收
随着气温的升高,暖阳挥洒大地,纵横阡陌的田垄上,绿油油的冬麦散发出淡淡清香。
检查滴灌带、灌水施肥……65岁的吉布库镇达板河村村民宋光福在田间地头忙得不可开交。宋光福笑着说,他种了一辈子地,现在年纪大了,土地流转后无法外出打工,没想到当上了“田管家”。
宋光福告诉记者:“我家4口人共有68亩地,以前把土地流转给种植大户,每亩地承包费是400元至610元。去年,我将土地流转给水发农业,每亩地承包费700元,一年收入47600元。”
“我现在管理着公司的6600亩农作物,按1千亩地1千元的工资标准,一年工资收入有6万多元。如今,从种到收都有技术人员全程跟踪指导,农作物销售也有保障,我们只管出力就好。”对于这样的生活,宋光福表示很满足。
“农村产业革命,发展产业只是手段,让群众实现增收致富才是目的。”吉布库镇镇长唐海介绍,水发农业已发放土地承包费7000余万元,吉布库镇人均收入增加3000元至4000元。在拿到土地承包费的同时,村民还可以实现两次分红。一是全镇集体机动地发包收入349.46万元,今年5月,水发农业拿出集体机动地总收入的30%,合计104.84万元给村民分红。二是年底公司盈利后,根据收益情况还会对村民进行一次分红。
唐海表示,龙头企业与村集体合作社开展经营合作,优化资源配置,激发市场活力,夯实村镇产业基础,让全体村民分享农业产业化发展红利,实现增收致富。同时催生协同发展模式,带动基地周边农户实现就业。
统一管理,标准化经营
今年开春,水发农业对8家合作社统一了品种和种植标准,集中订购了种子和化肥。“以团购价买肥进种,给公司省下了一笔不小的开支。”在蔡星光眼里,抱团发展,不仅是量变,更是一种质变。他给记者算了三笔账:首先算好“品牌账”。发挥企业引领作用,推广高产优质小麦栽培、秸秆利用等先进技术,采取统一品种、统一种植、统一管理、统一采收、统一加工的模式,保证品牌价值,为产业转型升级打好基础。其次算好“管理账”。企业聘请村级合作社负责人作为片区经理,按照执行和管理力度有奖有罚,极大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性,“抱团式”模式也争取到了更多市场主动权。第三是算好“经济账”。公司通过解决土地碎片化、农业生产劳动力不足等问题,与农户形成了紧密的利益联结关系,在提升抵抗种植风险能力的同时,把公司经营风险控制在最低。
“如此经营的好处在哪儿?一是技术有支撑,二是资金有保证,三是通过集约化、机械化、规模化、产业化一条龙式产销服务,最终实现老百姓与村集体经济双受益。”白生春表示。下一步,奇台县将大力推广吉布库镇模式,坚持全产业链扶优做强龙头企业,创新利益链接和产销对接机制,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,实现产业“上规模、提质量、增效益”,巩固脱贫攻坚成果,提高全面小康成色,为乡村振兴奠定良好的产业基础。
企业“龙头”对接市场,合作社“龙身”衔接企业与农户,农户“龙尾”进行生产,三方抱团发展不断释放叠加效应,农村生产力不断得到提高,真正“带富”了群众,“领跑”乡村振兴产业之路越走越宽阔。
